她也說,她和前高雄市長韓國瑜是不同類型的人,不用特別去強調柯志恩跟韓國瑜到底如何,「各位,性別不同、髮量也不同,好不好,當然很多都不同」,今天是柯志恩代表要來選高雄市長,如果大家還眷念韓國瑜的話,跟韓國瑜一起去做公益。
現在我將傑克・強森當作有聲的紓壓著色本。研究顯示,「藝術處方計畫」獲得轉介人與參與者一致讚賞,並且在經濟上也有幫助,能夠減少看醫生的次數,而且參與者得到了可轉移技能,除了幫助他們維持健康,對工作也有助益。
這個計畫讓我感覺自己又是『我』了。我不只是焦慮症患者:我是我。我的角色是讓他們重新習慣這個世界——甚至是帶他們第一次走進世界。就在去年,我去斯卡根(Skagen)參觀畫展,那裡是丹麥最北的村落,從一八七〇年代就有一群北歐畫家聚集在那裡,藝術家捕捉到絕美的光線,讓我感動不已——甚至要T提醒我才記得呼吸。參與計畫的人也會去劇場、參觀藝廊、參加創意工作坊,這些活動都已經證實有助於培養韌性。
這個機構的資金部分來自於丹麥衛生部,他們在每個城市設立計畫,鼓勵失業或因病長期停職的人參與文化活動。他們甚至去聽奧爾堡愛樂交響樂團演出(「非常感人,」尼爾森說,「往往會有人流淚。有時看到他黑著眼圈頭髮領帶微亂,像從哪裡剛剛趕過來,但球賽一開始他就精神奕奕,妙語如珠。
」他以短短幾句話鼓舞安慰了大家輸球低落心情。他唸書的大三角是潮州人最多的市鎮,生活的檳城百分之七十是福建人,想交朋友就要學會人家的語言,所以他潮州話、福建話都會說,海外華人大都講廣東話,他也自然學會。「阿根廷每年有幾百萬小球員在踢球,五十年才能出一個梅西。國高中小孩精力旺盛,卻叫他們都坐在書桌前。
林蒼泉此時跟他說:「你要不要接初中部的教導?如果覺得下棋很累,要不要改去教棋?」在他教導下的學弟後來奪回校際冠軍,這讓他領悟:「透過象棋讓我知道我很會帶動氣氛,很會教人,我找到自己的戰鬥位置。」 不要怕輸,持續前進 石明謹對台灣體壇的偽精英、體罰現象,或運動制度舊習的盤根錯節,有精準獨到的見解,體壇問題重重讓人喪氣,但左盃談論時目光發亮,滿懷對台灣運動發展的熱忱。
在他五年級時,爸媽終於存夠錢買房子,家中有了浴缸可以泡澡,成了石明謹童年印象最鮮明的事件。有些球評擅長分析數據或戰術,他則喜歡看球員反應:「看表情就知道要輸還是有希望。馬來西亞是多種族多語言的國家,石明謹念的是華語獨立型中學,上課大部分用華文,但須修滿一定時數馬來文,課本有英文、馬來文。」「如果讀書不好或球也踢不好,最後就回來家裡公司幫忙吧⋯⋯」 石明謹無奈的說:「不去弄清楚孩子成績不好的原因,搞不好跟踢足球無關,踢球唸書不好都可以回來家裡,那為何不讓他做他喜歡的事情?」 有孩子很愛踢球,但踢不到先發,媽媽憂心:「該讓他繼續踢嗎?」 石明謹覺得教育孩子最重要不是成績而是態度,態度裡面最重要的是有沒有心、有沒有愛? 「人最難得的天賦不是跑得快跳得高,而是清楚知道自己喜不喜歡。
他從轉播不知名隊伍的比賽裡得到訓練,這種比賽球隊資料少,常踢得超無聊,自己都不想看還要臨場觀察分析,但這個經驗讓他快速成長,對日後轉播重要比賽時大有幫助。」 1992年亞洲杯象棋賽在檳城舉行,石明謹遇到跟他同樣十七歲的中國選手許銀川,他是全中國冠軍也是世界冠軍。」讓孩子犯錯累積經驗,踢球才會靈活,思維不同,教出來的孩子天差地遠。石明謹坦言:「我不欣賞警察的體制文化,但對我做的事情本身是有認同的。
後來知道他本職是交通警察,又在臉書看到他對國內外時事犀利幽默的短評,真是超乎我對「警察杯杯」的想像。」 「象棋是容錯遊戲,是彼此累積失敗的過程。
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「我純粹想知道研究所是長什麼樣子?想學到好方法跟吸收新知。
這股精神熱力到底從何而來? Photo Credit: 人本教育札記 變動的童年與青少年 石明謹小學時因為父母工作變動唸過四間學校。互相對比,翻轉思考 「翻轉事情的正反面,同時看或反著看,往往會看到真貌或核心。從警察到球評,他進而用文字力量影響社會。「他很受歡迎,因為班上只要有他在,他都是墊底最後一名。運動的迷思,小孩的自主 台灣孩子運動的時間很受限,左盃用日本的例子來反思:東京都內可踢球的空間不多,但日本高中生為何都能參與?因為學校兩點半就下課,孩子們搭電車一小時去郊區千葉練球兩小時,搭車回東京才六點左右,這段時間台灣學生都在學校或補習班,運動也被爸媽安排在假日安親班,家長把各種才藝班塞滿就以為有在培養孩子。上課教學生寫詩,學生若是在兩分鐘寫出一首詩,老師覺得可以,學生就可以下課,想不出來的人繼續想,因此每個人都躍躍欲試。
」有足夠海量的參與者互相競爭,傑出運動員才真正能從那之中產生。」 他是警察公務員,對社會大小事敢說敢批判,發文幽默一針見血,簡短話語就能翻轉人的思考。
」 Photo Credit: 人本教育札記 詩人導師──浪漫中去除教條框架 石明謹回憶馬來西亞中學的導師兼華文老師叫陳強華,是位詩人作家他說:「球評工作最重要的不是讓觀眾看了球賽後對於戰術理解提高,而是要把觀眾繼續留在螢幕前。
對球員處境感同身受,在生活中看出事情要點,左盃不只是球評。」 不要怕輸,持續前進 石明謹對台灣體壇的偽精英、體罰現象,或運動制度舊習的盤根錯節,有精準獨到的見解,體壇問題重重讓人喪氣,但左盃談論時目光發亮,滿懷對台灣運動發展的熱忱。
台灣的作文會出「論微笑」,陳老師會以「微笑是一棵樹」為題,既詩意也能申論,兼有心靈層次的藝術性。」 「人才極端集中並不能產出更多的人才,反倒可能磨損掉其他領域人才的可能性。馬來西亞的初中一點半放學,高中兩點半放學,年滿十六歲就可以騎機車,下午放學後滿街學生,甚至學校有淋浴間,提供學生換便服後去玩。每天閉門練習為何成績比之前差?日本人請了美國青訓教練來指導,教練說日本弄錯方向了:「讓優秀運動員進步的關鍵是,讓比他差的人進步。
某次他邀請巴西一般高中足球隊來友誼賽,台灣前三名足球隊程度都差人一截,事後交流談到,在台灣通常是功課不好就被叫去打球,而在巴西老師會把踢得不怎麼樣的孩子叫來說:要不,你去唸書好了? 80年代日本足球很弱,他們選六十個踢得好的孩子進行特訓,但還是輸球。童年的艱辛現在說來一晃而過,但當時父母為生活奔波不放棄的意志,鄰居好心的收留,或許都成為他人生面臨選擇的底蘊色? 90年代李登輝總統推動南進政策,石明謹的父親被找去馬來西亞工作。
直到現在石明謹每天都要泡澡,他說可能是兒時生活的心理補償。當球評、寫文章,讓人多認識這個世界 石明謹是從1986年看墨西哥世界盃後喜歡足球。
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」 「象棋是容錯遊戲,是彼此累積失敗的過程。
石明謹接觸不少送孩子來運動的父母,也看到許多父母的焦慮:「如果我送孩子去踢球,萬一他踢不好怎麼辦?」「孩子上國中成績不好,就不讓他繼續踢球了。」或許這是石明謹能在球賽現場靈活解說,或臉書短評總能敲到要點的原因,他也用這樣的觀點來看體育。」讓孩子犯錯累積經驗,踢球才會靈活,思維不同,教出來的孩子天差地遠。左盃對球員成長背景如數家珍,聽他行雲流水地說故事講內幕,會以為有些球員是他從小看著長大的,或懷疑他是否是某些球隊的幕後贊助者。
」 教孩子踢後衛,台灣教練會說:「盯著球不要出腳。」 感受球員氣場是他覺得球賽動人之處,「我是精神派球評。
文:徐莫默 石明謹,人稱左盃。台灣的作文題目會出「論青春」,而陳老師出的題目是:「噢~青春。
他到馬來西亞上學第一天,在班上自我介紹說喜歡下象棋,下課後就有個貌似四十歲老頭,手會奇怪抖著的同學過來約他參加校際象棋比賽,原來那屆棋賽還缺一個人,找他來替補,那年他們拿到冠軍。」有足夠海量的參與者互相競爭,傑出運動員才真正能從那之中產生。